当前位置: 电池联盟网 > 咖说 > 聊市场 >

张成斌: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电池材料等的趋势和产业展望

时间:2018-05-04 13:48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综合报道
点击:
       近日,在以“未来能源 开放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的“2018(第十四届)中国能源战略投资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咨询部主任张成斌先生作致辞演讲。
 
  以下内容根据演讲实录整理摘编:
 
 
  政策领域
       
       新能源汽车2009年以来政策的效果。政策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从世界来看,乘用车在全球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符合增长率这些年接近60%,乘用车保有量去年年底超过340万。
 
       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也刺激了企业生产大量电动汽车,而且技术指标导向性也非常强,大家熟悉的关于能量密度的问题。关于动力电池,买电动汽车比较头疼的并不是贵,而是因为跑不远,只有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上去了才会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动力电池成本降幅也已经超过了预期,现在电动汽车跑一千公里不是问题。
 
  不限行不限购这些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购买决定性因素越来越强,前期在国家政府补贴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补贴并没有设上限,这些年补贴额度非常大,给国家财政压力也比较大,已经设计了时间点2020年把补贴退出,补贴退出后电动车和燃油车相比经济性是不是能够让消费者很愿意购买,应该在2020到2025年之间,最迟是2025年,这跟车型和地区有很大的关联,不管怎么说,即使到2020年如果电动汽车和燃油车全生命周期经济性略有劣势的话,我们还可以通过非财税的政策,让消费者愿意选择新能源汽车。
 
  我们认为环保是下一步政策的重点,在欧洲和美国是比较重要的,在美国推广电动汽车最积极的州或者车销量最大的地方是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方,相当的吻合。但是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基本上是看城市产业所在地,第二是城市经济实力,北京PM2.5指数非常高,而像河北保定、唐山污染非常厉害的地方车辆并不多,下一步环保政策趋势对电动汽车推广有一定的作用。
 
  制造领域

       我们认为是在材料方面会有大的变化,比如高强度钢,现在是1000兆帕以下,我们预计在2030年的时候在汽车上2000兆帕高强度钢会得到应用。再比如铝车身,比如奥迪、捷豹都有全铝车身。因为由于车重的降低会降低能耗,不管是油耗和电耗都会降低,全铝趋势是没问题的,但是有一些个别车型转成钢,但是使用中延展性不如钢好,而且成本也比较高,出现了小波折。碳纤维,宝马X3碳纤维是全部在美国生产的,生产过程中全部采用清洁能源,整个生产过程排放是为零的。还有一个工程塑料,在汽车的内外饰上的应用,减重效果也比较明显。
 
  动力电池用于储能系统和电网能源结合很紧密,这也是下一步大规模应用的方面,大概有几个方向,第一是高镍三元等材料,我们国家是镍、钨、锰的路线走的,下一步目标是提高现有体积材料比例变化提高能量密度。
 
  固态锂电池这个发展比较快,基本上是在实验室阶段,主要因为固态的电解液导电率上有一些问题,比较乐观的是丰台的固态动力电池,他们认为保守2020年可以推市场,全球各个地区发力比较大。
 
  镍是因为电压平台比较高,通过提高电压平台可以让能量密度更高,但是安全性会有所缺陷,下一步如果可以大家还在寻找新的材料。
 
  出行服务领域

       随着大家出行需求量的增加,出行服务的要求或者品质也提升上来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也提供了很好的体验,谁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最经济或者是性价比最高的出行服务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这也是为什么滴滴从2012年下半年成立公司,到去年的市值统计是580亿,这已经超过了美国很多通用福特的市值,这些公司并没有大量的固定资产,就因为大家看到了汽车的未来,整车厂也做了调整,很多整车厂像奔驰、宝马把自己旗下分时租赁平台做了整合,也是为了应对分时租赁市场大规模的竞争,我国北汽、吉利都有自己的分时租赁。特斯拉只卖十万辆车就可以值五六百亿,特斯拉不是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它是个能源。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3100736
在线投稿
企业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