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池联盟网 > 咖说 > 聊市场 >

孙世刚:由大到强,中国电池产业需解创新之渴

时间:2018-06-08 08:39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刘园园
点击:

       “中国电池产业产能全球第一,但是单位产能利润却低于日本和韩国,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不在我们手中。”在6月6日至7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道出中国电池产业大而不强的现实。
 
    孙世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苹果手机所使用的锂电池90%都在中国生产,但是中国处于价值链的下游,赚的钱是“小头”。用于电动汽车的动力与储能电池,也是类似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对动力与储能电池的需求非常大,但是目前国产电池的性能跟不上市场的发展速度。”孙世刚介绍,目前市场上高端电池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国产电池相对中低端。
 
  孙世刚告诉记者,电池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非常多。中国虽然作为电池生产大国,却往往需要购买国外专利。例如磷酸铁锂电极材料在电池产业应用广泛,但是这种材料的专利是美国的。
 
  “而且国内电池生产线上的装备基本都引自日本或韩国。我们使用别人的装备,怎么可能生产出比别人更好的产品?”孙世刚说,这些现状说明国内电池产业缺乏原始创新。
 
  就动力与储能电池而言,在孙世刚看来,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对电池的稳定性、安全性、环保性等提出更高要求,这是电池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机遇。
 
  此次香山科学会议的主题是“动力与储能电池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上海市科委研究员秦文波在会上介绍,实现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就需要很多技术创新。因为它要求从电池的设计、应用到回收,都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日产LEAF电动汽车被称为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样板。”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张剑波介绍,LEAF电动汽车在电池的安全防护上进行了4层设计,因此自2010年上市至今未出现过一次安全事故。而且日产公司专门成立子公司,对电池的梯次利用进行研发。
 
  孙世刚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对电池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材料领域。这是因为电动汽车市场火起来后,吸引很多材料领域的研发人员进入电池领域,而从材料入手进行研发门槛相对较低。但要实现电池产业的长远发展,这是远远不够的。
 
     “要面向未来市场研发出更好的电池体系,需要开展更多基础研究,从根本上认识电池系统,比如电池的工作机制和衰减机制到底是什么。”孙世刚说,中国电池产业要实现由大到强,必须沉下心来进行更多原始创新。
 
(责任编辑:子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3100736
在线投稿
企业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