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前沿 > 最新 >

质子交换膜(PEMFC)的工作原理

编辑

EMFC 的核心结构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结构看似简单,实则是精密协同的 “四层夹心”:阳极(燃料极)→质子交换膜→阴极(空气极)→双极板,外加催化剂和气体扩散层辅助,共同完成能量转换。

1. 阳极:氢气的 “分解工厂”

  • 作用:接收氢气(H₂),并在催化剂作用下将其分解为质子(H⁺)和电子(e⁻)。
  • 材料:由碳纸或碳布制成的气体扩散层(GDL),表面涂覆铂(Pt)基催化剂(通常是 Pt/C,铂颗粒直径 2-5 纳米)。
  • 关键数据:催化剂中铂的用量已从早期的 0.4mg/cm² 降至 0.1mg/cm²(成本降低 75%),但仍是电池成本的主要来源(占 30% 以上)。

2. 质子交换膜:只允许质子通过的 “单向收费站”

核心材料:全氟磺酸树脂(如杜邦 Nafion 膜),厚度 50-150 微米,内部布满带负电的磺酸基团(-SO₃⁻),能吸附质子并形成 “质子通道”。

特性:

  • 选择性渗透:只允许带正电的质子(H⁺)通过,电子(e⁻)因带负电被严格阻挡(迫使电子走外部电路形成电流);
  • 亲水不透气:必须保持湿润(含水量 30%-50%)才能高效传导质子,但不允许氢气或氧气穿透(否则会发生 “交叉混合” 导致效率下降)。
  • 创新材料:国产全氟磺酸膜(如东岳 DF260)已实现量产,性能接近 Nafion,成本降低 40%。

3. 阴极:氧气与质子的 “结合车间”

  • 作用:接收从空气中来的氧气(O₂),与通过质子交换膜的质子(H⁺)和从外部电路流回的电子(e⁻)结合,生成水(H₂O)。
  • 材料:同样是涂覆铂基催化剂的气体扩散层,但催化剂用量是阳极的 2-3 倍(因氧气还原反应比氢气氧化反应更难发生)。
  • 反应难点:氧气在阴极的还原反应速率仅为氢气氧化的 1/1000,是制约电池效率的 “瓶颈”,需要更高活性的催化剂(如 Pt-Co 合金)加速。

4. 双极板:“电流收集器” 兼 “气体管道”

功能:

  • 收集两极产生的电流,传导至外部电路;
  • 通过内部流道将氢气(阳极侧)和空气(阴极侧)均匀分配到电极表面;
  • 带走反应产生的热量(维持电池工作温度 60-80℃)。

材料选择:

  • 金属双极板(如钛合金、不锈钢):导电导热性好,但需表面涂层(如类金刚石涂层 DLC)防止腐蚀,成本较高;
  • 石墨双极板:耐腐蚀性强,成本低,但脆性大、加工难,适合 stationary 电站(如备用电源)。

发电全过程:四个步骤完成 “氢→电→水” 的蜕变

PEMFC 的发电过程就像一场精密的 “分子接力赛”,氢气和氧气在四层结构中按步骤完成反应,全程无燃烧、无污染,唯一产物是水。

步骤 1:氢气在阳极 “分家”(氧化反应)

氢气通过双极板流道到达阳极,在铂催化剂表面发生氧化反应:

H₂ → 2H⁺ + 2e⁻

反应条件常温即可发生(这是 PEMFC 相比其他燃料电池的最大优势,可快速启动);

关键:铂催化剂通过吸附氢气分子并削弱 H-H 键,降低反应所需能量(活化能从 436kJ/mol 降至 20kJ/mol 以下)。

步骤 2:质子 “穿越” 交换膜,电子 “走外线”

带正电的质子(H⁺)被质子交换膜中的磺酸基团吸引,通过 “水分子桥” 在膜中快速移动(传导率约 0.1S/cm,相当于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

电子(e⁻)因无法穿过质子交换膜,被迫通过外部电路流向阴极,形成电流(这就是我们能利用的电能)。

步骤 3:氧气在阴极 “接纳” 质子和电子(还原反应)

氧气(来自空气)通过阴极流道到达催化剂表面,与质子和电子结合:

O₂ + 4H⁺ + 4e⁻ → 2H₂O

反应特点:释放热量(每生成 1mol 水放热 286kJ),这也是电池需要散热系统的原因;

水的处理:生成的水一部分通过阴极扩散层排出(如汽车尾气中的 “纯净水”),一部分用于维持质子交换膜的湿润(循环利用)。

步骤 4:双极板 “收集” 电流并循环气体

电子从阴极流回双极板,与阳极的电流汇合形成完整回路;

未反应的氢气(通常 5%-10%)通过循环泵送回阳极重新利用(提升氢气利用率至 99% 以上)。

效率对比:PEMFC 的电化学效率约 60%(输入的氢能 60% 转化为电能),而内燃机效率仅 20%-35%;若算上余热利用(如供暖),综合效率可达 80% 以上。

关键技术难点

PEMFC 要稳定工作,必须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否则会出现 “反应中断”:

1. 质子交换膜的 “湿度平衡术”

矛盾点:膜太干→质子传导率下降(效率降低 50%);膜太湿→阴极生成的水堵塞气体通道(“水淹” 现象)。

解决方案:

动态增湿:丰田 Mirai 采用 “自增湿系统”,利用阴极生成的水通过扩散反向湿润膜,省去外部加湿器(减重 10kg);

疏水处理:气体扩散层表面涂覆聚四氟乙烯(PTFE),形成疏水通道,加速排水。

2. 催化剂的 “抗中毒” 能力

  • 毒物来源:氢气中若含 0.1ppm 的一氧化碳(CO),会强烈吸附在铂表面(比氢气强 1000 倍),导致催化剂 “中毒” 失效;

应对措施:

  • 氢气提纯(纯度达 99.97% 以上,CO 含量<0.2ppm);
  • 开发抗中毒催化剂(如 Pt-Ru 合金,Ru 能与 CO 结合并使其氧化为 CO₂)。

3. 低温与高温的 “双重考验”

  • 低温启动:-20℃时,阴极生成的水会结冰堵塞通道,导致无法启动。现代 PEMFC 通过 “脉冲加热”(利用电池自身发电产生的热量),可在 - 30℃实现 30 秒内启动(如现代 NEXO);
  • 高温运行:超过 80℃会导致膜脱水,效率骤降。通过优化流道设计(如蛇形流道)和冷却液流量,可将温度稳定在 65±5℃。

PEMFC 的应用场景:从汽车到太空的 “零碳动力”

1. 氢燃料电池汽车:续航与补能的 “平衡高手”

代表车型:丰田 Mirai(续航 650km,加氢 3 分钟)、现代 NEXO(续航 800km)、上汽大通 EUNIQ 7(国内首款量产 MPV);

技术突破:

功率密度从 2010 年的 1.0kW/L 提升至 3.1kW/L(体积缩小 60%);

成本从 2015 年的1000/kW降至300/kW(目标 2030 年 $100/kW,与内燃机持平)。

2. 固定式电站:数据中心的 “备用电源”

5-100kW 的 PEMFC 电站可作为医院、数据中心的应急电源,响应时间<10 毫秒(比柴油发电机快 100 倍),且无噪音、零排放;

日本已建成 5000 余座燃料电池家庭供电系统(ENE-FARM),热电联供效率达 90%。

3. 便携式设备:户外电源的 “能量王者”

200-500W 的便携式 PEMFC 电源,氢瓶容量 50L 即可支持笔记本工作 48 小时,重量仅为锂电池的 1/3(适合野外作业、露营)。

4. 航空与航天:零排放飞行的 “新动力”

空客计划 2035 年推出氢燃料电池客机,采用分布式 PEMFC 推进系统,续航 1000 公里;

国际空间站的备用电源采用 PEMFC 技术,利用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发电,实现 “水 - 电 - 水” 循环。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没有轰鸣的引擎,没有复杂的传动,却能让氢气和氧气在分子层面完成一场安静而高效的 “能量接力”。它的每一次技术突破 —— 从铂催化剂用量降低到自增湿系统诞生,都在拉近人类与 “零碳能源社会” 的距离。

当未来某一天,你驾驶的氢能汽车加氢 3 分钟就能跑遍城市,家中的电源来自 “绿氢燃料电池”,户外露营用的是便携式氢能发电机时,或许会想起这个藏在金属壳里的 “分子级发电站”:它不燃烧任何燃料,却能将最清洁的化学能,转化为驱动世界的动力。这,就是 PEMFC 的终极魅力。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