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背景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以及“双碳”目标引领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的装机量随之急剧攀升。
据行业权威预测,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浪潮正加速到来。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82万吨,2030年全球报废量将突破1483吉瓦时/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400亿元。这一趋势将“城市矿山”的资源潜力与环保挑战同时推向风口浪尖。
这一趋势背后,是各国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回收政策法规。欧盟《新电池法》明确规定,到2027年电池碳足迹需进行披露,这一举措旨在加强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推动绿色生产与回收利用。而我国,更是将动力电池回收纳入“双碳”战略重点任务,全力构建完善的回收体系。在此利好政策环境下,中国电池回收企业加速“出海”,积极布局东南亚、中亚等新兴市场,试图在全球电池回收产业中抢占先机。
但与此同时,行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面临着跨国合规管理难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政策差异较大,如何在复杂的法律环境中合规运营,成为企业面临的首要挑战。
此外,技术标准的差异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不同国家对电池回收技术的要求和认证标准各不相同,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本与市场准入难度。产业链协同方面,由于各国产业链发展程度不一,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回收处理等环节的衔接上存在诸多障碍,影响了整个产业的高效运转。
近期,随着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中“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等强制性技术标准的实施,动力电池高效拆解工艺面临全新挑战。这一标准的出台,对电池回收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更为先进、安全、高效的拆解技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次“2025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峰会暨第十三届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会议”以“创新驱动・绿色循环:共建电池回收新生态”为主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峰会聚焦政策解读、技术突破与市场协同,力求通过国际化交流,打通产业链各个堵点,将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为全球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技术创新突破以及绿色循环经济生态的构建贡献智慧与力量。
会议安排
8月29 日:嘉宾签到
为参会嘉宾提供入场登记服务,正式拉开峰会序幕。
8月30日:双专场驱动产业升级
上午(9:00-12:00)|开幕式专场
主题:纵论全球电池回收网络构建与电池回收利用政策
从全球化视角切入,探讨国际电池回收网络的布局逻辑,解析各国政策对产业的规范与赋能,为行业顶层设计锚定方向。
下午(13:30-18:00)|废旧电池智能化回收及设备专场
主题:构建智能、低碳电池回收利用生态
聚焦技术实操层,围绕智能回收设备、低碳工艺,探索如何通过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打造高效协同的回收产业生态。
晚上(19:00-21:00)|晚宴交流
搭建商务对接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与经验互鉴。
8月31日:技术深耕与会议收尾
上午(9:00-12:00)|电池材料再生前沿技术专场
主题:聚焦技术突破、材料循环与闭环经济
深挖材料再生核心技术,剖析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电池材料“闭环循环”,推动产业向资源自给、低碳循环转型。
下午(13:30-18:00)|大会闭幕+自由活动
峰会正式结束后,开放自由交流时段,延续行业研讨与合作对接。
议程以“政策引领→技术落地→生态构建→材料闭环”为脉络,覆盖动力电池回收全生命周期关键环节,助力行业精准把握全球规则、技术路径与协作模式,抢占产业升级先机。
会议日程
2025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峰会(第十三届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会议)议程全解析,以“政策-技术-模式-材料”全链条穿透,构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生态图谱:
8月29日:会前准备
10:00-18:00嘉宾签到,为两天议程预热。
8月30日:产业破局双引擎(政策+技术)
上午(9:00-12:30)|顶层设计与全球化
政策端:解读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标准(工信部五所、深大等),发布《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白皮书(2025版)》,锚定产业规范方向。
全球化:中马合作契机(马来西亚商务领事)聚焦海外市场回收网络建设(北汽福田)、出海机遇与挑战(华友循环)、碳管理路径(北辰先进循环),破解国际布局难题。
下午(14:00-18:00)|智能回收与模式创新
技术硬实力:覆盖EIS无损检测(炙云新能源)、电池回收预处理/拆解装备(宏工科技、宏晟技术),攻坚回收效率瓶颈。
模式新突破:解析“电池银行+租赁”落地逻辑(绿能环宇),发布回收专利导航成果(深圳新能源汽车促进会),打通商业闭环。
圆桌碰撞:聚焦 “回收企业海外布局”,政企学研共探全球化实战路径。
8 月 31 日:材料再生深水区
上午(9:00-11:55)|前沿技术攻坚
从电极修复(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院)、石墨回收(中科院过程所)、短流程再生(中南大学)到全产业链产业化(西安交大),深耕电池材料“闭环再生”技术,破解资源循环核心难题。
核心亮点
维度全:贯通政策、技术、商业、材料,覆盖“回收-梯次-再生”全生命周期;
跨界强:政企(部委/地方领导)、企业(头部车企/回收商)、科研(高校/院所)协同发声;
落地实:白皮书、专利成果、装备方案等“可复用工具”集中释放,推动产业从理论到实践。
会议专家
2025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峰会嘉宾矩阵全解析,以“国际视野+政产学研”多维协同,构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最强大脑”:
一、国际合作桥梁
Farhana Kamaruddin(马来西亚驻广州领事馆商务领事):搭建“马中电池产业合作”桥梁,解析东南亚市场机遇,为中国回收企业出海提供国际协作视角。
二、政策・标准・研究层
姜 涛(赛宝智库绿色制造首席研究员):主导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政策与标准研究(工信部电子五所背景),锚定产业合规方向。
任起龙(北汽福田特级总师):剖析“海外市场电池回收案例(非洲)”,输出车企出海回收实践。
模式创新者
杨清雨(北京绿色智汇能源研究院研究员):发布《2025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白皮书》,用数据洞察产业趋势。
黄 昊(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研究员):深耕电池回收标准编制(参与10余项标准),聚焦“数字孪生技术”与政策融合。
三、高校・科研攻坚团
周光敏(伯克利深圳学院教授):攻克“失效电池电极修复与再利用”技术,突破材料再生瓶颈。
杨 越(中南大学教授): 研究退役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与循环,推动 “短流程再生工艺”落地。
杨国锐(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探索“废旧电池全产业链技术产业化”路径,打通科研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四、企业实战派:回收・车企・设备
回收产业操盘手
陈雄辉(浙江华友循环副总经理):解读“电池回收出海的机遇与挑战”,分享华友全球化回收网络经验。
葛林瀚(北辰先进循环业务负责人):聚焦“退役电池循环碳管理”,破解低碳回收难题。
车企视角
白 旻(深圳大学副院长):从“地缘政治风险”视角,解读动力电池回收的战略价值,提供宏观布局思路。
邵洋洋(北京绿能环宇副总裁):分享“电池银行与租赁模式”落地思考,重构电池资产运营逻辑。
技术装备派
姚 欢(上海炙云新能源 COO):深耕“EIS梯次电池无损检测”,提升回收效率与精准度。
巨 锋(河南巨峰环保总经理):攻坚“碳足迹背景下锂电再生技术”,推动回收工艺绿色化。
胡光民(广东宏晟技术研发总监):研发“退役电池柔性拆解装备”,解决自动化回收痛点。
核心特质:生态协同
跨领域:覆盖政策制定(姜涛)、技术研发(周光敏)、企业运营(陈雄辉)、国际协作(Farhana),构建“从规则到落地”的完整链条。
破壁垒:高校科研(电极修复)+企业技术(无损检测/拆解装备)+模式创新(电池银行),同步突破“技术、商业、资源”壁垒。
全球化:马来西亚领事、非洲市场案例、出海战略解读,提前布局国际回收战场。
这场峰会,是“政策研究者、技术突破者、商业操盘手、国际链接者”的思维碰撞,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全球化、智能化、闭环化”发展,提供最前沿的思路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