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池联盟网 > 闻说 > 市场 >

新能源汽车掀起合资热 做好产品更重要

时间:2017-09-21 14:19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志明
点击:

  在福特发明汽车之前,你如果去问消费者想要什么交通工具,他们一定会说,一辆更快的马车,因为他们只见过马车——这个在汽车界流传甚广的经典语录放在今天依旧不过时。
 
  如同当时汽车取代马车一样,如今,新能源汽车车也对传统燃油车形成强烈的冲击之势,整个行业的未来变革充满着无穷的憧憬与幻想。
 
  智能电动汽车是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多领域创新的载体,并将整合新一代信息网络、能源动力、材料与制造服务业,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因此,致力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企业以及各地主管部门要不断研究新趋势、新变化,才能提早谋划,进而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研洽会”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工作部主任王建海表示,未来,在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中,新能源汽车将承担起智能出行平台的重任,在这个平台上将承载各种智能技术,并实现智能发展目标。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将是实现智能出行的必由之路,而智能电动汽车将会是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出口。
 
  在这一背景之下,相关的利好政策也在酝酿之中,整个产业有望迎来加速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15日说,我国已启动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起草工作,将明确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智能汽车发展的战略方向、发展目标、主要路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具体来看,未来将集中优势资源,在国家统筹指导下,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尽快组建能够引领支撑智能汽车自主发展的市场主体,形成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同时聚焦核心技术,加强科研攻关,突破包括智能汽车系统及部件、车载智能操作系统及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安全管理设施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但新能源汽车市场内部的产品结构却有鲜明的特征, 也只有准确地认清了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改造现状。
 
  风度(常州)汽车研发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晓东认为,目前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趋向稳定,相关客户主要集中物流、服务业等行业,首先就是公交车,其次是物流车,它是从资金成本和绿色环保的角度来出发。“关于乘用车板块,我们现在的乘用车都卖在北京、深圳这些城市,这也说明商品本身还不成熟。”
 
  能否最终被市场认可
 
  由于《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实施在即,根据文件内容,车企生产的传统燃油车既要满足燃油消耗和排放标准,自身还必须能够生产销售足够量的新能源汽车,否则只能购买其他企业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或削减自身传统燃油汽车产量。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传统车企除在原有合资公司中推出新能源汽车、进口海外新能源汽车、入股中方新能源公司外,纷纷采用合资合作的办法成立新能源汽车合资公司,以期在“双积分”政策实施后,为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汽车的生产和销售上一份双保险。例如,此前,包括大众与江淮、戴姆勒与北汽新能源在内的多家车企纷纷成立新能源合资公司。
 
  董晓东认为,现在汽车行业的合资新浪潮再次来临,又一次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即如何做好新能源汽车尤为重要,新能源汽车本身是一个非常开放的载体,它足以承接各类新技术对车辆发展的诉求,未来核心技术会成为企业核心的竞争优势。
 
  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在前不久则公开表示了其对“合资潮”到来的担忧。他认为,长久以来,国内的高端乘用车市场被国外品牌牢牢控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尤为艰难。展望未来几年,随着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减弱和终结的临近,国内车企可能会逐渐面临外资企业的强势介入,当补贴结束,市场化来临的那一刻,自主品牌车企或许又像传统汽车产业那样只能做中低端的产品。
 
  小鹏汽车副总裁张金金则认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有今天的发展速度和高度,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政策的指引应该是以科技发展为导向,去扶助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创造更优质的、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也就是说,未来,不管相关政策如何演变、市场格局如何变化,新能源汽车能否最终被市场认可,扮演好传统燃油车“替代者”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应着力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质量与技术含量。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3100736
在线投稿
企业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