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池联盟网 > 闻说 > 市场 >

新造车企业究竟有无出路?

时间:2017-12-01 16:05来源:中国汽车报 作者:张忠岳
点击:

  有戏?没戏?或者说几家能够有戏?对于新造车企业而言,自打出生之日起,就充满了争议。如今,随着新造车企业完成集结,思路战略逐渐清晰,产品计划陆续公布,不少问题已经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新造车企业在产品理念上基本主打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相比传统汽车企业,车型设计也更加前卫时尚,已经发布的量产车型甚至看起来像是用来展示的“概念车”。
 
  在战略规划上,新造车企业一般分为高端产品和中低端产品两种路线。前者以蔚来汽车为代表,即将上市的蔚来ES8,对标特斯拉Model X,目标群体是中产阶级新贵族,预计售价在30万元以上。中低端路线的企业则有很多,比如在今年广州车展期间,电咖汽车首款量产车型EV10正式上市,该车定位小型纯电动轿车,显然是从中低端车型起步。
 
  在生产制造方面,新造车企业也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拿下生产资质自建生产线,另外一种是寻找其他有资质的汽车企业代工生产。前者如已经拿到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十几家新造车企业,后者如蔚来、小鹏汽车,与江淮、海马等合作代工生产。
 
  如果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大部分新造车企业已经告别“讲故事”的阶段,接下来最为关键的是首款量产车型是否能够大卖,或者讲叫“一炮而红”。笔者认为,从目前的竞争态势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如果寻找新造车企业在现阶段的优势,恐怕能够说一说的只有产品理念了。确实,很多新造车企业的创始人团队具备互联网基因,产品理念一点也不保守。不过,传统车企已经看到这方面的不足,不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纷纷推出面向年轻消费者的新一代汽车,新造车企业能够想到的,传统汽车企业一点也没漏掉,而且还主动寻求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有的已经尝到了变革带来的甜头。试想,消费者会选择吉利的领克、长城的WEY,还是蔚来的ES8、小鹏的1.0版?
 
  生产制造方面,新造车企业则毫无优势。汽车对生产工艺的要求极高,特别是产品一致性,就连成熟的传统汽车企业还要因为时不时出现的产品缺陷进行大规模召回。自建生产线的新造车企业,是否能在生产工艺上有所保障,这里需要先打一个问号。代工生产不失为一种比较聪明的选择,但这并不代表问题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为新造车企业代工的汽车企业如江淮、海马、东南等,其造车工艺本身就和合资品牌存在一定的差距,难道给新造车企业代工就能有质的飞跃?这里并无贬损这些自主品牌企业的意思,只是想说明,代工生产并不是一条万全之策,或许只是权宜之计,生产汽车毕竟不是组装手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再来说说产品和品牌,走高端路线的新造车企业,其产品往往对标特斯拉,特斯拉尚且连年亏损,新造车企业能否在资金上“挺得住”是个大问题。走中低端路线的新造车企业,其产品要和现阶段市面上已经有的电动汽车产品展开竞争,就目前来看,它们并没有体现出多少竞争优势。
 
  那么,新造车企业究竟有无真正的出路?似乎在现阶段没有确切的答案,笔者认为,出路肯定有。造什么样的车,所有汽车企业看法也都趋同,并没有谁的思路有多么的标新立异。只是有一点,当新造车企业们拉起团队开始造车的那一刻就该明白,这必然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大浪淘沙、剩者为王。
 
  互联网的思维可以有,但互联网一日功成的想法不要有。10年也许还不够,再加10年,兴许能在市场真正占据一席之地,再有20年,也许品牌才能叫得响。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3100736
在线投稿
企业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