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池联盟网 > 闻说 > 市场 >

车企入局“超级电池” 意欲“弯道超车”

时间:2018-09-19 08:59来源:小明养车 作者:刘艳
点击:
 
       传说中的超级电池,这次真的来了。近期,关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新闻频出,德国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表示,大众集团拟在欧洲自建电池工厂生产固态电池。无独有偶,戴姆勒去年已经公布,计划在2019年之前建设五座电池工厂,其中一座在中国。特斯拉在美国的超级电池工厂投产后,其宣布将再建四家超级电池工厂,其中的一座将落户中国。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和灵魂,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之首。甚至可以说,无论是锂电池还是石墨烯电池,只要谁在未来掌握了商用高性能电池技术,就有可能是下一个世界首富。
 
       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的出货量达到44.5GWH,同比增速高达44%,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以上。产业规模虽然居全球前列,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企业利润骤减、核心技术缺失和产能过剩等问题。目前,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发展呈现出“小而散”的特征,整体行业利润大幅减少,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营业收入增幅较去年下滑约4.6%,即使是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比亚迪也面临同样的问题。2017年比亚迪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6亿元,同比下降了约19.5%。与此同时,大量中小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局,行业洗牌在所难免。更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规模非常可观,然而目前全球动力电池产业专利数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已被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等国垄断。近三年来,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拉动了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不过全国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仅为40%;如果将动力电池的产能全部释放,大约是市场实际需求量的七倍多,可以满足年产500万辆电动小轿车和50万辆电动大客车的总需求,而我国到2025年都达不到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量。因此,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困扰包括准备入局动力电池产业的国内整车企业的最大难题。
 
       显然,动力电池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是唯一的出路。从最初的铅酸电池到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一直在不断提升,可提升的速度较人们的需求来说还是太慢了。自127年前美国人爱迪生发明可充电铁镍电池开始,目前市场上量产的电池仍不足以满足纯电动汽车日常代步的需求,而充电速度快、续航里程长的石墨烯电池的量产对于科技届来说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但其从梦想照进现实的路上还是困难重重。对于目前处于加速发展期的电动汽车行业来说,这种“超级电池”的出现貌似可以改变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充电问题的担忧;对于国内车企而言,是否入局超级电池产业已经到了必须及时思考和做出决策的时刻,毕竟超级动力电池技术商业应用的诱惑着实可观。动力电池相当于电动汽车的“发动机”,掌握能量更大、续航能力更强的超级电池就相当于占据了消费市场的绝对先机。但与此同时,量产成本和应用的稳定性也是让企业目前最为焦虑的问题。
 
      思辨超级电池的入局时机
 
       避免过度超前是所有入局者都希望规避的主要风险,其实全世界有无数企业在开发新电池,有些早已达了到商用的程度,但大部分都“生不逢时”,当社会未进化到对一种高新技术有迫在眉睫需求的时候,好的科技产品即使拿出来也未必有人会买账。相反,当看到别的企业开始涉足超级电池产业时,又通常会产生一种生怕落后于人的焦虑感。毕竟量产石墨烯电池需要一整套全新的生产流程以及相配套的质检标准,其需要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是短时间内无法达成的。
 
       加速布局是车企的前瞻战略性选择,2016年的电动车电池占整车的成本比例为48%。到2030年左右,电池在电动车中的成本要降至18%左右。动力电池行业未来三年的行业洗牌速度会更加迅速,面对电动车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动力电池技术提升甚至是完全换道、成本快速下降、行业洗牌加剧等一系列挑战,整车企业与动力电池企业联手布局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研发投入的信心比钱还重要
 
       当前各国生产锂电池的技术路线相差不大,顶级企业的生产水平也几近相同,在建设超级电池工厂的过程中,投资信心起着重要作用。国内的电池企业大多引入的是外部资本,而外部资本是不敢大规模投入的。电池的技术比较复杂,大多数投资人对这个行业不是非常了解,但又看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普遍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另一方面,政府对电动汽车研发的支持正在减少,部分国家的经费持续降低。政府研发项目已经接近尾声,目前也没有新的项目上马,即使有,规模也非常有限。这一变化在中国体现得更为明显。对于整车企业自建电池工厂而言,并非是为了甩开动力电池企业单干、抢占动力电池企业的阵地,更多的是加强产业链合作,应对电动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整合战略资金的投入。从这个角度来看,整车企业直接入局“超级电池”产业,更能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毫不夸张地说,电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电动汽车发展的基础。过去我们常常诟病电池技术迟迟没能取得创新性突破,在体积和容量上制约了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的发展,毕竟今天“续航能力”几乎是一切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的衡量指标之一。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及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破解新能源汽车动力瓶颈的重要途径。从政府的角度能起到的助力作用主要可以突出几个新的扶持领域,一是要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与动力电池及其生产设备制造的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建设动力电池智能生产制造体系,通过智能制造升级实现生产过程及管理控制的平台化、智能化和服务化。二是推动产业跨领域协作,鼓励动力电池企业加强与国内外新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提升资源保障水平,推进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三是引导国内优势动力电池企业向整车制造领域拓展业务。
 
       总之,在超级电池领域各国企业已经展开激烈的争夺。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5G市场的争夺,因为在常规电池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一旦谁率先拿出打破当前电池生产模式的新一代电池可大规模量产的方案来,谁就将获得惊人的市场利润。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超级电池”产业突破已经箭在弦上,否则将丧失新能源汽车技术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车企 超级汽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3100736
在线投稿
企业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