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池联盟网 > 闻说 > 市场 >

高端锂电隔膜进口替代空间大 头部玩家盈利能力大增

时间:2020-03-04 10:27来源:财富动力网 作者:综合报道
点击:
       在锂电池材料当中,隔膜以高附加值的属性成为电池生产的重要环节。然而隔膜却受制于技术水平,仍较为依赖进口,国内隔膜呈现低端化现象,并不能满足现阶段生产需求。随着动力电池需求日益增长,高端隔膜的市场逐步拓宽,尤其是湿法技术已经成为隔膜生产商关键攻坚难点。而技术的迭代,也让隔膜上市公司业绩出现分化,龙头企业盈利能力增强。需要警惕的是,与干法技术相类似,在产量爬坡后湿法隔膜的售价也在走低,头部玩家留在赌桌上的资本需要通过技术竞争,甚至资本手段加速并购,方能提高其议价能力。
 
       高端锂电隔膜进口替代空间大
 
       提及动力锂电池,更多的会讨论正极材料,譬如投资人经常会比较三元正极材料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性能、市场占有情况、装机量等,但经常会忽视动力电池中一个很重要的核心材料——隔膜。目前,国内在正负极、电解液上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市场份额占比较高,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但隔膜却受制于技术水平,仍较为依赖进口,国内隔膜呈现低端化现象,并不能满足现阶段生产需求。
 
       锂电池隔膜通俗讲其实就是一层多空的塑料薄膜,用来隔离正负极,以防止在发生电离反应时正负极直接反应造成短路,特点是锂离子能通过薄膜,但可以隔离正负极电解液。
 
       隔膜虽然只是动力锂电池内很薄的一层膜,但其性能、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电池内阻、循环使用寿命、电池容量以及安全性能。隔膜的高技术壁垒在整个动力锂电池原材料中相对较高,核心技术被日本、美国等一些国家的企业垄断。
 
       干法和湿法是锂电池隔膜的主要生产工艺,但湿法膜涂覆将是大趋势锂电池隔膜的生产工艺包括湿法工艺和干法工艺,同时干法工艺又可分为单向拉伸工艺和双向拉伸工艺。
 
       目前,全球制造隔膜的厂家以湿法为主,湿法隔膜的价格较贵,未来湿法隔膜在动力电池中仍将走高端的市场路线,而中低端动力电池仍将以干法为主。
 
       资金、工艺、技术 隔膜生产的高壁垒在哪?
 
       横向比较,隔膜是目前锂电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一种高附加值材料,约占锂电池成本的15%,其技术难点在于造孔的工程技术、基体材料,以及制造设备。
 
       一组业绩数据可以看出锂电隔膜行业的增速,以及企业之间的业绩分化。以2019年上半年的营收、净利润指标来看,营收超10亿的7家,净利润过亿的5家,上一年同期营收超10亿的5家,净利润过亿的7家。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的有7家,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的有5家,销售毛利率差距较大。
 
       与盈利能力分化相类似,当前我国隔膜企业较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低端产能过剩已成既定事实。而中高端动力类锂离子电池对隔膜的产品品质要求极高,除厚度、稳定性和一致性、力学性能等基本要求外,对直接影响到隔膜的孔隙率、透气性、融化温度、闭孔温度等技术参数的孔径尺寸和分布的均匀性要求更高。
 
       对于湿法工艺来说,树脂与添加剂的挤出混合过程以及拉伸过程是该工艺的两大核心问题。挤出过程要求物料混合效果好、塑化能力强、挤出过程稳定,拉伸过程决定了分子链的取向以及制孔剂分布是否均匀。对于干法工艺来说,除了挤出混合过程外,熔融牵伸比以及热处理都是核心过程。
 
       和芯片相类似,高端隔膜技术具有相当高的门槛,不仅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还需要有强大的研发和生产团队、纯熟的工艺技术和高水平的生产线,并且非短时间能够突破。
 
       头部玩家参与并购 对下游议价能力增强
 
       隔膜售价连跌5年遭腰斩继续降价已成业内共识,锂电池隔膜从国内新能源车开始放量起,销售价格一直在下滑。根据上海有色网(SMM)的统计数据,湿法隔膜、干法隔膜和干法双拉隔膜的平均单价,自2014年初的约6元/平米、4元/平米和3元/平米,降至2018年初的每平米约3元、2元和1.5元的水平。
 
       截至2019年9月的行业数据则显示,湿法和干法隔膜的均价进一步下降至2.5元/平米和1.1元/平米左右(不同基膜均价有所差异)。将近5年时间,隔膜价格已遭腰斩。
 
       隔膜价格自2014年Q1以来持续走低,导致锂电隔膜企业毛利率逐年下滑。以干法龙头星源材质(300568,股吧)(300568)为例,2016年公司成功上市以来,毛利率就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持续下滑,2018年已经跌破50%。
 
       根据高工产研(GGII)的数据,2016-2018年,国内湿法隔膜前三大企业市占率(CR3)分别为45.3%、62.8%和55.1%,其中恩捷2017年到2019年一季度市占率分别为25.6%、36%和40%、捷力分别为20.5%、11%和14%,两家合并后将超过整个市场一半的份额。
 
       对于下游电池制造商来说,出于议价能力、供货保障等方面考虑,电池厂商仍不愿意看到上游关键原材料环节出现寡头供货商、甚至是一家独大的局面。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锂电池 电池隔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3100736
在线投稿
企业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