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池联盟网 > 闻说 > 市场 >

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生产者主体责任怎么负?

时间:2021-09-28 10:41来源:新华财经 作者:李亭、王宁
点击:
 
       核心提示:随着新能源汽车加速进入市场,动力电池退役潮也正在逐步逼近。预计2025年累计退役量将达78万吨。面对即将出现的海量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需求,“谁来收、如何收”一度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迎来退役潮,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成为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网络的重要举措。但记者调研发现,虽然汽车生产企业要承担电池回收主体责任,但部分企业反映“生产者说了并不算”。业内专家认为,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动力电池的回收体系仍不完善,需从顶层设计、产业生态、技术进步等多方面发力构建完善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动力电池回收责任谁来负?
 
       随着新能源汽车加速进入市场,动力电池退役潮也正在逐步逼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并逐年增长,预计2025年累计退役量将达78万吨。面对即将出现的海量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需求,“谁来收、如何收”一度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
 
       为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成为动力电池回收的重要举措。2018年,工信部等部门印发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强调,将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相关企业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履行相应责任,保障动力蓄电池的有效利用和环保处置。
 
       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要求,天津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立了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车间,并于2020年底进入了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二批)(简称白名单企业)。回收来的退役动力电池包在经过外观、电压、一致性等性能检测后,拆解成电芯,最终用到基站、路灯等梯次利用应用场景。
 
       除了整车厂、电池厂自建动力电池回收网络,与第三方综合回收利用企业合作共建回收网络成为主要方向,带动了第三方综合回收服务企业的发展。
 
       天津赛德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退役动力电池的再生利用,与电池厂、整车厂等合作建立回收服务网络。回收的动力电池在经过设备处理后,分离出石墨、铜、铝等各类材料。“把分离出来的废正负极材料修复为好的正负极材料,可以重新回到电池生产环节,生产对能量密度要求比较低的电池。”该公司总经理赵小勇说。
 
       赵小勇透露,企业动力电池的回收数量明显增加,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去年一整年的回收量。“一方面,市场上退役电池的数量在增加,另一方面,公司渠道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经建立了140余个综合回收服务网点,预计年底综合回收服务网点累计能达到200个。”
 
       ——“生产者说了并不算” 背后行业困局凸显
 
       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梯次利用是将剩余容量较高的电池用于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再生利用则是通过湿法冶金或“物理拆解+修复”等方式从废旧电池中回收锂、钴、镍等金属,进行资源化利用。
 
       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行业低碳发展的现实要求已经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但记者调研发现,虽然国家要求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但是“生产者说了并不算”。
 
       业内人士吐槽,车主大多秉持价高者得的理念出售动力电池。尤其2018年以前上车的电池,无法实现溯源,大量退役电池最终流向非正规企业,被非法拆解或者以次充好进行梯次利用,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导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新能源汽车出售后,物权属于车主,车厂无法对其做出强制要求,车主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自然选择出价高的买家。相对资质齐全的企业,小作坊、个体户的环保成本、劳动者保护成本都很低,高价购进退役电池仍有得赚,正规企业在市场中没有竞争优势,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北京危安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杰说。
 
       “收不到货”也意味着企业无法实现规模化处理,制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技术提升的积极性。一家电池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说,针对单一型号电池进行处理难以形成规模,阻碍了动力电池回收过程中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进程。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化发展尚需时日。“按照企业出厂的钛酸锂电池的使用寿命,预计2022年-2023年我们才会迎来第一批正式退役的动力电池,目前回收总量不大。”天津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梯次利用负责人说,梯次利用需要以大量的规模化回收为基础,才能筛选出各项性能指标比较一致的电池进行梯次利用,如果无法获得稳定的供货来源,就不能稳定向客户批量供货,也就无法实现盈利。
 
       ——加速构建良性回收利用产业生态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较长,形成良性生态需全面规范化发展。业内人士建议,政府、企业需多方合力,从回收网络、技术研发、生态系统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进一步规范回收行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大奖惩力度。“随着白名单企业的增多以及国家管控的加强,非法回收拆解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例如之前一些企业通过招投标处理退役电池,只需要有营业执照就可以参与,但今年增加了对白名单企业的要求。”赵小勇说。
 
       近日,杭州储能行业协会发布了一则联合声明,参与联合声明的为9家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生产企业,声明呼吁在废旧动力蓄电池拍卖环节,限制竞买企业资格条件,竞买企业必须为经工信部公告的规范性综合利用企业,杜绝中间商、小作坊企业参与竞买。
 
       郭杰建议,对于社会大众,可以通过押金制度和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对废旧电池的回收意识,引导其参与动力电池回收工作。
 
       其次,提高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可持续性。郭杰认为,行业发展最关键的在于技术提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动力电池拆解效率。
 
       “与小作坊搞价格竞争,正规企业是竞争不过小作坊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效率。应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高校专家、企业等各类主体组织立项调研,并给予研究奖励。开发动力电池单体、模组、电池包的自动化拆解技术,提高拆解效率,形成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郭杰说。
 
       最后,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良性生态系统。专家建议,制定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运输、储存等法律法规,并对动力电池结构设计、连接方式、工艺技术、集成安装的标准化进行系统梳理和规定,确保动力电池在拆解、检测环节的一致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构建规模化、高效化、可追溯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拓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渠道。
 
(责任编辑:子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 芯荒未平,电池荒又起,扩产赌未来能否赌赢?

    目前动力电池“荒”的本质是结构性紧缺。随着新能源市场的高速增长,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型需求越来越高,也扩大了高端动力电池产销不平衡。
    2021-09-28 10:30
  • 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建全国领先的动力电池和储能实验室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继宜宾大学城一所所高校陆续迎新后,落户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的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即将迎来实验检测平台一期项目建成投用。同时,实验检测平台二期计划在明年6月完成建设,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好的先进动力电池和储能的实验室。
    2021-09-28 10:18
  • 新造车“电池荒”,没有特效药

    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带动了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但由于供需不对等,行业缺口巨大。与此同时,百度、小米等巨头下场造车,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型,未来几年,关于动力电池产能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2021-09-27 11:50
  • 收“破烂”了!多家企业欲掘金2000亿电池回收蓝海

    9月23日,电池回收、电子废弃物回收公司格林美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将全面聚焦发展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与动力电池回收为主体的新能源业务。而另一家上市公司浙富控股也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及拆解后产生的废液、废渣处置领
    2021-09-26 10:44
  • 捍卫电池主导权,“去宁德化”晚不晚

    尽管动力电池供不应求,但车企在面对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时,“去宁德化”的决心似乎有增无减。
    2021-09-26 10:33
  • 动力电池产业研究之PVDF

    由于上游材料配额,以及限产等因素,PVDF实际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2021-09-26 10:02
  • 动力电池“疯狂扩产”冲击波

    由于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扩张无法快速落地,在巨大的电池需求面前,新能源汽车“电池荒”或许仍将持续。车企与电池企业之间的博弈,也将进入下一个新的阶段。
    2021-09-24 11:25
  • 多家企业海外业务实现翻倍式增长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优势外溢

    近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动力电池企业陆续披露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除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健增长带来的高收益之外,海外市场也成为其新的增长点。
    2021-09-24 19:04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3100736
在线投稿
企业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