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池联盟网 > 闻说 > 市场 >

钠电池产业元年,何处拓展市场?

时间:2023-05-02 20:09来源:亿欧网 作者:综合报道
点击:
 
电池从1970年诞生于实验室到1990年代逐渐商用,日韩领先中国长达10年以上的时间:1988年,索尼申请第一份锂电池专利;1999年,韩国LG化学发布了韩国首个锂离子电池,而彼时中国还没有自主的锂电池生产能力。
 
中国锂电池产业是在2004年左右,随着力神、光宇、CATL、比克等大型电池厂投产,才开始崛起;直到2010年开始确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国策,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才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迅速壮大,才助力中国在2017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国和消费国。
 
而钠电池产业不同,在2023这个钠电池产业化元年,中国的钠电池产业已经领先于全球。
 
在钠离子电池专利方面,据日本经济新闻委托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梳理,截至2022年12月,全球有效专利总计为9862项。其中,按国家统计,排在首位的是中国(5486项),占整体的50%以上;其次是日本(1192项)、美国(719项)、韩国(595项)和法国(128项)。
 
当然,专利不同于市场占有率,但也是该领域国家技术实力的有效指标之一。在锂电池仍占据电池市场绝对统治力之时,钠电池到底给电池格局带来多大的冲击?对于入局钠电池的新创企业,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大市场”是否值得最先去啃?钠电池时代,会诞生自己的“宁德时代”吗?
 
中国电池市场格局生变
 
碳酸锂的价格确实进入了下降周期, 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华东市场碳酸锂价格持续下探,一季度末价格跌至24.50万元/吨,较2022年峰值近60万元/吨已“腰斩”。
 
碳酸锂跌价,诸多分析指出下游电动车高增速需求放缓是重要因素。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
 
但第一,锂资源紧缺的整体现状并没有改变;其次,尽管未来新能源汽车不可能持续翻倍增长,但市占率依然还会保持持续提高的态势,2023年,新能源汽车翻倍的高增长率,可能会有所收缩,但作为正在颠覆传统燃油车的新产业,依然处于上涨通道。那么,碳酸锂跌价发生在新能源汽车翻倍增长时期,在时间逻辑上其实是并不一致的。为什么?
 
首先是因为碳酸锂作为锂电原材料,从电芯厂、集成商到终端客户,各环节完全反应是需要两三个月时间的,这才会导致时间周期上的部分错配,即终端需求无论是否旺盛,上游资源缺口已经不再紧张;第二,由于国家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在2022年12月31日终止,国补政策到期前的半年时间也是个主机厂的国补抢装潮,进入2023年之后则进入淡季,部分囤货足够产业链消化,从极端强需求到平稳期转变太快,导致碳酸锂的价格曲线也更为陡峭。
 
但导致碳酸锂价格下跌的另外一个因素,则是钠电池的崛起。
 
随着动力电池和储能市场大规模启动,钠电池等新技术正在逐渐改变锂电池在电池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并一定程度上逼迫上游锂矿降价,以维系锂电池当前成本相比钠电池规模化量产后成本的价格优势。
 
据浙商证券研报2023年1月测算,该时间节点钠电芯的材料成本约为0.427元/Wh,磷酸铁锂电芯的材料成本约为 0.627元/Wh,当碳酸锂价格降低至20万元/吨时,磷酸铁锂电芯的材料成本与钠电芯的材料成本就达到相当水平。
 
碳酸锂价格在4月份已经降到20万元/吨左右,也就是说,通过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下跌,钠电池在成本上的优势已经被磷酸铁锂电池追平。
 
不过钠电池依然具有良好的低温性、倍率性和安全性等优点。在锂资源价格疯涨之下,钠电池具有材料成本优势、资源可控优势;在锂矿下跌之后,钠电池同样具有物理性状上的优势。
 
 
钠壹新能源联合创始人杨洋就告诉亿欧,碳酸锂跌价,并不意味着钠电池的发展就会受阻。反而竞争越多,更能刺激钠电池产业更快速地迭代发展。
 
“我觉得锂电池和钠电池是不冲突的。电池市场太大了,比如铅酸蓄电池。我们认为到2030年,最晚到2035年,钠电池会把所有的汽车铅酸蓄电池取代,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钠电池会在两轮车、低速车市场获得普及。第三步,就是储能领域,可能会跟锂电池形成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锂电池钠电池三七开或者四六开。因为碳酸钠几千块钱一吨,而碳酸锂再便宜也得二十万。” 杨洋表示。
 
众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裴满博士告诉亿欧:2023年,已经是钠电池的产业化元年。2023年的钠电池大约相当于2009年到2010年的锂电池,成熟度达到了70%,正在往80%、90%迈进。但成熟度要想达到90分,是需要市场化、规模化来验证、支撑的。
 
“我在汽车行业做了17年,现在创业做钠电池,我们产品的定位非常明确,钠电池不是锂电的替代者,是对锂电池在某些领域进行补充,主要方向其实是替代铅酸电池。”裴满说。
 
所以,在钠电池搅动电池市场格局看似对锂电池虎视眈眈时,反倒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上游锂矿降价、降低了锂电池的成本,而一直“人畜无害”的铅酸电池,却被很多钠电池创业者作为了取代的目标。
 
钠电池不能只看大市场不看小市场
 
在中国超越日韩锂电产业前的21世纪初,日本企业生产的锂电池曾占到全球近9成比例。是2010年之后中美共同押注新能源汽车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动力电池“扩产潮”,才最终压倒日韩。失意之后的日本电池产业链,更是押宝氢燃料电池,忽视了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投入。仅有深度绑定特斯拉的松下,才勉强维持了一定的存在感,但在中国企业面前,也已经小巫见大巫。
 
是动力电池这个大市场,再叠加中国试图以新能源汽车实现换道超车的国家意志助推,才实现了锂电池产业的大爆发。 那么,钠电池的大市场应该是哪里呢?
 
钠壹新能源联合创始人杨洋告诉亿欧,钠电池产业不应只关注那些看起来规模庞大、已经标准化的市场,例如动力电池;相反,应该去寻找一些市场潜力巨大但尚未被充分挖掘的领域,例如高倍率电池市场。
 
高倍率市场就是对5C、10C等高放电需求的一个市场,目前基本上需要用高镍三元才能做到高倍率,因为磷酸铁锂基本只能做到1C、2C就做不上去了。高倍率市场包括电动工具、启停电源还有更多对快充快放有要求的领域。高倍率电池赛道如果能普及钠电池,也是超百亿级别的市场。
 
经历2022年动力电池大扩产之后的锂电市场,钠电池创业者还是心知肚明该赛道之“卷”。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545.9GWh,累计装车量294.6GWh,车企实际用于装机的锂电池是购买量的53%,多出了251.3GWh。也就是说,这些多出未用的动力电池,都在车企的库存中等待在2023年消化;但2023年动力电池的产能却远超2022年,2023年的产能又如何消化?在2023年尚未形成价格优势的钠电池,此时避开动力电池赛道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开拓储能特别是海外储能市场就是一种挖掘增量的做法。
 
杨洋指出,钠壹旗下的一家储能公司,就专注于在亚洲、非洲和拉美等欠发达地区开展储能业务。以古巴为例,旅游业较为发达,但是电力供应不稳定,甚至70%的电力来自柴油机发电,成本高达每度电5元至7元,当地居民无法负担如此高昂的电费。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东南亚的一些海岛国家,如菲律宾,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电力扩容速度却跟不上,导致电力短缺现象严重。这种海岛型国家很难建设类似中国的大电网,要解决这些国家的能源供应问题,分布式的光伏加储能系统,就非常适合。
 
不在国内卷动力电池,而是出海去为钠电池拓展储能市场。这也促使2023年钠电池的产能暴涨。要知道,2022年底,整个行业的钠电池产能仅2GWh。
 
进入2023年,仅聚焦于聚阴离子路线的众钠能源,其落户泰州的5GWh钠离子电池系统制造项目,已完成硫酸铁钠电池的产品开发、工程中试、供应链搭建、产能建设及商业化落地等完整布局,预计7月实现首款产品量产交付。年初刚完成过亿元天使轮融资的钠壹新能源,也在2月与普路通共同出资设立控股子公司普钠时代,计划2023年实现中试线设计产能100MWh,投产第一期产能1GWh的钠离子电池量产线,并在2024年产能扩张至3GWh。
 
众钠能源2023-2024产品序列
 
钠电池还有哪些值得拓展的“小市场”呢?
 
比如汽车启动电池,目前主流还是铅酸,存在着被钠电池替换的可能。但随着锂电纯电车的渗透率越来越高,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也在推无醛酸电池的方案,所以燃油车一旦完全被新能源车取代,那么在启动电池领域,钠电池取代铅酸电池所获得的的市场,也大概率将被锂电池干掉。如果辛苦数年最终还是为锂电池“作嫁衣裳”,企业肯定不会甘心。如何避免钠电池拓展的市场,在更长期又被他人摘果子?
 
众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裴满博士指出,不管是替代铅酸电池的市场还是拓展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钠电池企业更关键的是要建立其自己的技术壁垒。
 
在正极材料上,钠电池目前主要有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类化合物、聚阴离子化合物三条技术路线相互竞争。有行业人士指出,中长期来看三条路线都有机会,但新兴产物需要通过市场的长期检验,才能最终看出哪个性价比最高。
 
众钠能源选择聚阴离子化合物——硫酸铁钠这一技术路线,也是因为在硫酸铁钠正极材料上,众钠能源能够做到成本尽可能低,“理论上我们可能是钠电池中最低成本的一条路线”,裴满说。
 
性价比因素在钠电池材料制备过程中尤为重要,这也决定钠电池能不能大规模推广,能不能从锂电、铅酸的市场中挣得自己的份额。裴满向亿欧表示,“我们选择硫酸铁钠,也是因为我们在高性能正极材料研发、设备工艺、低温烧结技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
 
锂电池没有垄断,未来的钠电池呢
 
有机构预测,2025年钠电池需求量约505.9GWh。这是2022年钠电池产能的100倍,也就是说,未来三年,如果能完全满足需求,钠电池领域有着百倍成长的可能。
 
但前景无限好,只是未投产。对于钠电池企业来说,很多产能还在建设中或少量投产,大规模量产还有待实现。实现钠电池价格优势的前提是大规模量产,而大规模量产的前提是下游订单充分,但下游订单肯定要考虑钠电池的价格优势。这个循环的第一步,需要钠电池企业先走出。
 
但在碳酸锂价格跌到20万元/吨以内,钠电池现阶段的性价比之路也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正如前文所述,钠电池不仅是性价比优势,在安全性、放电倍率、低温性能等方面同样具有优势,更何况不依赖锂矿进口,在国家资源安全层面具有战略意义。即使未来碳酸锂价格进一步下跌,钠电池也是一个国家层面必须研发与推进落地的新技术。
 
在锂电池领域,宁德时代是典型的巨头,但也只是市场份额最高,并没有建立绝对的技术壁垒。那么,2023年钠电池领域可谓百花齐放,未来又可能会发展出怎样的市场格局呢?
 
众钠能源常务副总裴满认为,锂电池行业虽然形成了主要的巨头,但是在巨头之下,还有像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等一大批企业,都非常有实力,对于巨头的跟进非常紧密。
 
裴满告诉亿欧,“我估计在未来五年内,钠电池行业也会出现类似锂电池这样的巨头,谁在技术上走得更早、更成熟,就能占领市场,建立壁垒。当然,一家企业吃掉大部分市场的垄断不会出现,但谁能更好地利用资本力量,促使钠电池产业集群化,也将决定钠电池行业相比于其他电池市场竞争的胜负。”
 
简而言之,就是甭管巨头多“牛”,都会多强环伺。垄断是很难的,特别是很多企业会在海外拓展业务,而海外市场极度分散,还有很多特殊的地方政策,这些都是一家企业难以充分应对的。在很多海外细分场景,复杂情况需要深耕当地发展才能处理好,并不会巨头一定通吃。
 
钠壹新能源联合创始人杨洋就以钠电池在海外储能市场的拓展销售为例: 家庭储能产品的销售渠道有线上和线下两种,但由于很多国家或地区将其划属于危险品,不允许在线下销售。在欧洲或北美等地,购买储能产品甚至需要排队等待3-6个月,而且安装施工团队必须具备当地政府的资质证明,雇佣当地政府认可的本地人员。
 
也就是说,这种对线下售后和当地安装施工团队的要求,对钠电池储能企业的要求不仅是庞大的制造能力,更考验细分场景的运营能力。
 
钠电池赛道在2023年即将迎来落地大爆发。在今年3月的在宁德时代2022年业绩说明会上,宁德时代副总经理蒋理就表示:“公司钠离子电池2023年将实现产业化,同时将持续升级产品性能。公司已发布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既可应用于各种交通电动化场景(包括二轮车),尤其在高寒地区具有突出优势,又可灵活适配储能领域全场景的应用需求。”4月16日,奇瑞汽车就宣布宁德钠电池将首发落地奇瑞车型,同时二者将联合推出电池品牌“ENER-Q”。
不过,宁德时代在2023年推进钠电池产业化的背后,也有锂电池已达到天花板有关。
 
据统计,2022年宁德时代国内市场份额为48.2%,这是从2019年以来,宁德时代首次市占率跌破50%;且动力电池业务2022年的毛利率也下滑至17.17%,下滑幅度达4.83%。
 
锂电池的内卷,既给了钠电池以机会,也可能会将更多压力传递到钠电池产业。
 
2023年,谁能接住钠电池产业爆发的机会,避免锂电池发展过程中导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跟整车产业链发生结构性矛盾,避免锂电池产业曾经发生过的纠葛,助力钠电池产业链成为更多产业降本增效的合作伙伴,而非抢夺其利润的强势供应商,谁也将获得更大的成长红利。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钠电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企业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