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池联盟网 > 原创 >

未来十五年 动力电池回收仍需政策驱动

时间:2019-12-10 08:37来源:中国电池联盟 作者:综合报道
点击:
       从行业整体看,据业内预测,到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将降至20余家,相较2016年的200余家,将淘汰90%之上。
 
       就单个企业的命运而言,官方信息显示,11月2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就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约谈了江苏智航新能源有限公司,要求企业立即对已销售产品开展自查整改,针对产品质量问题逐条提出解决措施,并对研发、生产、检测和售后等各环节进行系统梳理和整顿优化。
 
       正是这么一家专注于动力型锂电池正极材料、锂电池、电池组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依然难逃2019“灰色之年”的洗牌之困。而动力电池生产领域的这种生存危机,势必将传导至末端的回收再利用环节。
 
       从回收再利用的角度看,废旧动力锂电池的商机无非在于钴、锰、镍等稀缺资源;而出路依然要靠政策驱动的强力引导。
 
       根据工信部规划,未来十五年,我国要“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共建共用的回收渠道”。
 
       其实,早在2018年,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交通部等7部门,就发布了17个地区及中国铁塔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并规划到2020年,建设若干再生利用示范生产线,建设一批退役动力电池高效回收、高值利用的先进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杆企业,随后各地的试点工作也逐渐展开。
 
       截止目前,京津冀、湖南、浙江、广东、安徽、四川、宁波、厦门等地,均已公布了针对性的试点实施方案。
 
       关于动力电池回收试点示范推广,电池联盟秘书长王超在2019第九届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产业峰会暨回收试点示范建设发展论坛致辞时提出:“动力电池回收试点示范工程可以更好的推动区域协作,打通产业链上的多个环节,从而形成更加良性的发展体系,同时这也是国家政策引导的题中之意。”
图:电池联盟秘书长王超致辞
 
       王超同时提到,截止2019年9月,国内66家企业共计申报了4145个回收网点。其中从企业申报网点数量来看,合资和外资品牌企业申报的网点数量居多,不同回收模式网点分布各有特定,自有渠道建设回收网点模式成为主流。
 
       谈到动力电池相关论坛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时,王超认为:“行业活动要时刻关注产业从业者共同关心的话题,要能通过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研讨内容,为大家厘清产业发展大势提供参考。”
 
       基于此,王超表示,今年的动力电池回收峰会除了共商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产业发展大计之外,还重点关注了动力电池回收试点示范建设领域的相关研讨话题,旨在共享和推广试点示范地区建设经验,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进程,促进跨区域、跨行业协作共赢。
 
       据王超介绍,今年的动力电池回收论坛一是邀请众多专业嘉宾,从动力电池回收政策解读、地方创新回收模式体系建设、梯次利用解决方案,原材料再生利用、装备安全与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案例等不同角度进行专业的解读和分享。
 
       二是通过高端圆桌对话,解读最新的热点政策,深入分析公告管理制度与回收试点示范建设推广措施,推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持续发展。
 
       三是发布本年度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报告,重点梳理了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最新政策,进一步分析近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产业链、网点建设、典型企业等情况,预判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并对产业发展窗口期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合理化解决建议。
 
       四是邀请百余位行业代表实地参观了自动化废锂电池回收处理装备及生产线,共同交流了废旧锂电池回收预处理装备制造工艺,探讨了电池回收综合利用的企业级解决方案。(根据王超在2019第九届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产业峰会暨回收试点示范建设发展论坛演讲素材整理)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动力电池 电池回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3100736
在线投稿
企业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