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闻说 > 企业 >

固态电池决战2027!奇瑞、国轩高科突破量产壁垒,续航千公里时代提前到来

奇瑞展示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国轩高科准固态电池测试车累计行驶近2万公里——近期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一系列动态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全球范围内,日本丰田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测试,韩国三星SDI也预计同年启动量产。而中国凭借强大的新能源产业链优势,正加速推进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试图在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竞争中抢占先机。

 

技术竞赛白热化

 

曾经被视为遥远未来的固态电池技术,正在中国企业推动下加速走向现实。国轩高科采用“两步走”战略,从准固态电池领域逐步向全固态电池领域迈进。

 

其研发的G垣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达300Wh/kg,将纯电轿车的续航里程推至1000公里,即使被3mm钢针穿刺,依然保持“不起火、不爆炸”的高安全性。

 

更令人惊喜的是,国轩高科的金石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体积能量密度800Wh/L,循环寿命突破3000次,已通过严苛的200度热箱测试。

 

奇瑞汽车也不甘示弱,宣布正在研发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投入定向运营,2027年批量上市,届时纯电动汽车续航将突破1500公里。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当前要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以能量密度400瓦时/公斤、循环寿命1000次以上为性能目标,确保2027年实现轿车小批量装车,2030年实现规模量产。”

 

政策资本双驱动

 

固态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策和资本的双重推动。今年2月份,工信部等8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储能用固态电池发展。

 

4月份,工信部印发的《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首次提出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以加速其产业化进程。

 

北京、上海等地更将固态电池纳入当地产业规划,凸显其在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有媒体报道,我国或投入约60亿元,由相关部门牵头实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开展研发。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共6家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

 

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电动汽车、低空飞行器及人形机器人三大领域对长续航、高安全、轻量化电池的要求逐渐提升,固态电池正从供给端驱动走向产业刚需倒逼的需求端推动。

 

半固态电池的过渡角色

 

在全固态电池尚未完全成熟之前,半固态电池成为行业的务实选择。国内企业大多选择半固态电池技术作为过渡,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冠盛股份等企业的半固态电池产线已陆续投产。

 

半固态电池为何能率先落地?专家指出,它是液态电池向全固态电池的过渡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性能与成本。

 

国轩高科已规划建设12GWh准固态电池产线,目前已有4家客户进行上车测试,累计里程超1万公里。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动力电池市场将呈现常规液态、半固态、全固态电池“三足鼎立”格局。

 

预计2027年前,半固态电池将在高端电动汽车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全固态电池处于技术突破和小规模上车验证阶段,早期小批量应用于eVTOL、机器人等细分场景。

 

 产业化路径与时间表

 

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化正在加速,各家厂商已制定明确的时间表。根据行业预测,2025年是固态电池量产关键节点。目前,半固态电池已规模化量产,主要采用氧化物路线。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将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节点锁定在2027年。苗圩表示,尽管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解决技术、工艺和成本的问题,但从当前全球研发进展来看,随着量产技术工艺逐渐成熟,2027年前后全固态电池将实现小批量生产。

 

到2027年,全固态电池有望开始批量装车,初期多应用于高端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家庭储能等对性能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领域。随着应用规模扩大和成本下降,全固态电池有望于2030年前后迎来产业化拐点,此后其市场渗透率有望快速增长。

 

市场前景极为广阔。数据显示,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需求将达643GWh,2024~203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133%,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万亿元。

 

挑战与瓶颈

 

尽管前景美好,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技术难题。多数正负极材料在嵌脱锂过程中会出现体积膨胀和收缩,可能引发固态电极与电解质界面分离,导致电池寿命下降。

 

成本问题也是一大障碍。全固态电池仅材料成本就高达2元/瓦时,是常规液态锂离子电池的3倍至5倍。这意味着在产业化初期,全固态电池将主要应用于高端市场。

 

产业链配套尚不完善。固态电解质、锂金属负极等关键材料尚未形成规模化供应,部分技术专利壁垒制约了产业发展。

 

固态电池制造工艺一直是困扰行业的难点。国轩高科全固态电池项目总工程师潘瑞军分享了团队在微纳化电解质分散技术、电解质膜转印技术、创新层叠技术和电芯致密化技术等制造工艺方面的突破进展,但整体行业仍需要更多努力。

 

 新应用场景驱动

 

新兴应用场景正成为固态电池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低空经济是以3000米以下空域为载体的新型产业形态,通过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无人机等装备的规模化应用,构建起覆盖应急救援、物流运输、城市通勤等场景的立体交通网络。

 

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eVTOL对动力电池提出“三高一快”的极限要求:高能量密度、高功率、高环境适应性及快充能力,固态电池被视为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

 

近两年,人形机器人快速崛起。作为能量供给中枢,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及热稳定性三大指标,直接决定机器人产品的全场景作业能力与产业化边界拓展。在这些应用场景中,传统液态电池已无法满足要求,固态电池成为核心解决方案。

 

国轩高科已在低空经济领域布局,与亿航智能达成战略合作,开发eVTOL专用电池。这种针对特定场景的深度合作为固态电池提供了更多应用可能性。

 

未来5年既是固态电池技术突破的关键攻坚期,更是产业链生态的战略整合期。随着国轩高科、奇瑞等企业的技术突破,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将提前到来。

 

行业需要以技术突破驱动产业升级,以产业链整合推动成本下降,以应用场景创新拉动市场需求,最终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到2030年,固态电池有望成为高端电动汽车的标准配置,并逐步向中端市场渗透。

 

届时,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充电时间大幅缩短、安全性显著提升的电动汽车将不再是概念产品,而成为消费者日常出行的可靠伙伴。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