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咖说 > 聊公司 >

新能源车企掀起赴港上市热潮

1027日,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启港股招股,招股期持续至1031日,计划于115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后,赛力斯将成为又一家“A+H”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

这只是近期新能源车企赴港上市热潮的一个缩影。925日,奇瑞汽车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102日,岚图汽车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1016日,千里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阿维塔科技也被曝计划于年内递交港股上市申请。仿佛约定好一般,主流新能源车企纷纷奔赴香江,一场资本市场的重大变革正在上演。

车企的“新一波赴港上市热潮”

曾几何时,中国汽车工业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艰难前行。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革命的到来,中国车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更开始通过资本渠道加速全球化布局。

进入2025年下半年,新能源车企赴港上市的节奏明显加快。9月7日,奇瑞汽车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数周前,岚图汽车也明确将以介绍方式赴港上市。积极推进港股IPO的赛力斯等第一梯队车企也加入这场自主品牌车。

此次上市热潮覆盖了产业链上下游多家企业。除了整车制造商,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已于5月20日在港交所主板正式上市,格林美、正力新能、先导智能等汽车供应链企业也在“跑步奔赴港股”。

一时间,被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成了国内汽车产业链企业上市融资的“风水宝地”。

从融资规模看,此波上市潮不容小觑。奇瑞汽车以91.45亿港元募资规模登陆港交所,成为年内港股最大车企IPO。赛力斯预计募资净额高达129.249亿港元,计划用于公司研发投入、多元化新营销渠道投入等多个领域。

资金饥渴症:研发与扩张的巨大融资需求

“这股上市热潮的背后,是新能源车企对资金的迫切需求。”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如是说。造车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均需持续投入。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已进入核心技术比拼的深水区。从固态电池研发到L4级自动驾驶落地,每项突破都需持续性巨额投入。数据显示,头部车企年均研发投入已突破百亿元,而资本市场恰好能够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赛力斯在港股IPO计划中明确将70%募资净额用于研发投入,比亚迪通过再融资持续加码刀片电池与智能驾驶技术。这种“上市融资—技术突破—市场认可—再融资”的正向循环,已成为车企保持技术领先的核心逻辑。

与此同时,行业淘汰赛正在加剧。有从事募资的人员表示,包括比亚迪、小米集团在内的车企,正处于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时间段,今年是中国车企们“你死我活”的一年,谁能够拿到更多的钱,意味着谁多一些活下去的机会。

随着新能源汽车赛段进入后半场,电动化、智能化不仅需要巨额研发投入,还要求企业重构供应链、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对于车企而言,百亿规模的融资只是开始,未来还需要持续投入以应对技术迭代和市场变化。

全球化跳板:从本土巨头到全球玩家的蜕变

除了融资需求,全球化战略是车企赴港上市的另一核心考量。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表示:“港股国际化程度高,有助于车企提升海外知名度,吸引国际资本,为海外建厂及运营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海外市场正日益成为车企增长的重要来源。以比亚迪为例,其2月份海外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高达67025辆,同比增长187.8%,创下历史新高。奇瑞计划港股IPO募资350亿元,用于泰国、马来西亚工厂建设及欧洲市场开拓。

港股市场为车企提供了便捷的出海跳板。2024年,港股市场南向资金净流入超3000亿港元,国际投资者占比超60%。在这样的资本结构下,企业不仅通过港股IPO直接获取美元、欧元等外币资金,还能规避汇率波动对海外投资的影响。

对于车企而言,海外建厂及运营需要大量欧元、美元等外汇储备,港股募资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渠道,避免了资金出境的复杂流程。

曹鹤分析认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拥有来自全球的投资者和多元的融资渠道。汽车产业链企业如果在香港成功上市,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全球投资者群体,如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对冲基金等知名资本,将有助于增加融资机会,提高资金筹集能力。”

国际资本的精准押注

国际资本对港股新能源赛道表现出浓厚兴趣。去年下半年以来,已有超20家新能源公司递交港股上市申请,国际资本认购踊跃,抢滩港股新能源赛道。

国际投资者借助港股押注新能源赛道,是对全球能源转型趋势的把握和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地位的认可。在全球能源转型大趋势下,新能源已成为替代传统能源的重要解决方案,也是未来数十年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赛道之一。

中国在光伏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确立全球领先地位,拥有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国际资本迫切需要绑定这些正在全球扩张的新能源龙头企业,分享其增长机遇。

例如,5月份在港上市的宁德时代,其H股国际配售占比高达92.5%。3月份完成56亿美元闪电配售的比亚迪股份,吸引了全球众多顶级长线投资者、主权基金、中东战略投资人参与,充分显示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信心和支持。

香港市场新能源生态圈蓬勃发展,投资港股成为国际资本便捷、高效配置中国新能源核心资产的重要渠道。目前,香港市场汇集了大量顶尖的新能源企业,这些公司代表了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力量。

产业整合与良性发展

赴港上市不仅是融资手段,更是自主品牌实现“融资与出海”双轮驱动的重要跳板。通过对接国际资本,车企得以加速全球布局,从“本土巨头”蜕变为“全球玩家”;借助更宽广的平台和更充沛的资金,它们可进一步推进技术迭代、品牌升级与海外拓展。

这一进程还将推动产业整合与良性发展。上市平台的加持,有望激活并购重组市场,促进行业从当前“百家争鸣”的阶段,向更高集中度的成熟阶段进化。这不仅有助于缓解行业“内卷”、构建健康竞争生态,更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自主品牌与国际巨头在全球市场全面竞合的关键一步。

在行业淘汰赛加剧的背景下,多家新能源汽车公司配售,也昭示着汽车企业在研发投入、市场扩张等多方面,均需要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于车企而言,赴港上市既是为了应对当下的竞争压力,也是为了布局长远发展。

通过赴港上市,车企不仅获得资金支持,还能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上市过程中的股权改革与信息披露要求,能倒逼企业完成现代化转型。通过上市实现股权全流通、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股权激励等,既能优化股权结构,又能激发核心团队活力。

用户与市场的共赢之局

新能源车企赴港上市,最终将为用户和市场带来多重利好。随着车企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它们能够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先进的产品和服务。

香港市场本身也成为新能源汽车品牌展示实力的重要舞台。截至2025年7月,全港电动车保有量已超12万辆,占车辆总数约14.3%,香港目前每10辆新登记私家车中,就有7辆为电动车

内地新能源车企在香港市场的表现同样引人注目。2025年9月,中国香港私家车首次登记品牌前10名榜单上,内地智能电动车集体“破圈”:极氪以546辆的登记量拿下11.7%的市占率,埃安246辆(5.3%)、小鹏120辆(2.6%)、名爵109辆(2.3%)紧随其后。

被称为“亚洲电动汽车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陈清泉认为,内地电动车卓越的性价比,是其在香港市场显著崛起的关键。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有更多样化、更具竞争力的产品选择。

随着中国新能源车企通过港股上市加速全球化进程,全球消费者将能更快享受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创新体验,这将改变全球用户对“高端汽车”的固有认知,让“中国智造”成为全球高端市场的新选择。

随着赛力斯下月初在港挂牌,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港股盛宴将再添新成员。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车企追随这股潮流,香港资本市场的活水将滋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全球。这场跨越山海的资本联动,正在重塑世界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对于中国新能源车企而言,赴港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全球征程的新起点。通过香港这个国际资本平台,中国车企正加速从“本土冠军”向“全球巨头”蜕变,向世界展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硬核实力与创新潜能。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