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池联盟网 > 前沿 >

崔屹&H.N. Alshareef:无负极水系锌-二氧化锰电池

时间:2021-01-22 11:37来源:能源学人 作者:Energist
点击:


图片

       由于锌金属负极的低成本和高理论容量,水系锌基电池极具吸引力。然而,迄今为止开发的锌基电池采用的锌含量过高(即厚的锌金属负极),这降低了整体电池的能量密度。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和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Husam N. Alshareef合作以“An Anode-Free Zn−MnO2Battery”为题,在Nano Letter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通过采用纳米碳成核层实现了一种无负极设计(即零过量锌)。电化学研究表明,这种设计允许在一定的电流密度和电沉积容量范围内,高效稳定地进行均匀的锌电沉积。该无负极设计为在储能系统中使用水系锌基电池开辟了新的方向。
 
       【文章解读】
       1. 无负极电池的设计和性能
无负极电池设计通过消除厚的金属负极、电池的体积和重量最小化等,使其能量密度最大化 (图1a)。然而,这种无负极电池通常表现出较差的稳定性,因在循环过程中没有新鲜的负极金属来补充消耗(图1b)。
图片
图1 (a)两种不同电池配置的示意图;(b)电池预测循环寿命与其负极库仑效率的关系图。
 
       本文作者开发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策略来实现稳定高效的锌沉积/剥离。碳纳米圆盘层首先被涂覆到铜箔上,其可以促进均匀镀锌,同时降低成核能垒。300次电镀/剥离循环证实在形成均匀的Zn沉积物的情况下,可以保持99.6%的高平均库伦效率和35 mV的低过电位(图2a和b)。值得注意的是,锌盐对负极的沉积/电解效率和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本工作中,选择Zn(CF3SO3)2来构建无负极锌电池。不同循环次数电化学阻抗谱测试表明,纳米碳层在构建稳定界面以及改善锌沉积/剥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进一步通过增加容量分析C/Cu电极上的电化学锌沉积/剥离 (图2d)。结果显示C/Cu电极在1 mA cm-2下沉积15 min (0.25mAh cm-2)至3 h (3mAh cm-2)期间表现出稳定的性能,且平均库伦效率随着负载容量的增加而略有增加,从99.5%(0.25mAh cm-2)增加到99.7%(3mAh cm-2),并以99.7%的高平均库伦效率实现了3mAh cm-2容量下50次稳定循环(图2e)。
图片
图2 C/Cu电极的电化学镀锌/剥离性能。(a)库仑效率和电压滞后;(b)恒电流电镀曲线;(c)Nyquist曲线;(d)恒电流电镀/剥离曲线;(e)高负载(3 mAh cm-2)恒电流电镀/剥离稳定性。
 
       2. 沉积锌的形貌表征
      在Cu基底上锌沉积会形成大的枝晶 (图3a,b);相反,在C/Cu电极上形成的锌沉积物是排列良好的纳米片阵列(图3c-h)。且随着沉积时间的延长,纳米片整理仍保持均匀,无多面体枝晶形成。
图片
图3 镀锌后Cu和C/Cu电极的SEM图像。(a)电镀30 min后Cu电极的SEM图像;沉积5 min(c,d)、20 min(e,f)和1 h(g,h)后的C/Cu电极的SEM图像;Cu(i)和C/Cu(j)电极上锌成核过程的示意图。
 
       3. 无负极Zn-MnO2电池
       基于上述高效镀锌/电解性能,作者进一步开发了一种无锌负极电池,以证明研究思路的可行性。作者选择β-MnO2作为正极,原因是:(1)它是一种丰富而廉价的材料;(2)它显示出大容量和高平均放电电压,可在组装成无负极电池时实现高能量密度;(3)它的电化学Zn2+储存机理已被阐明。通过将C/Cu负极与预镀锌MnO2正极耦合,来组装完全无负极电池,这对应于放电状态(图4a)。在充电过程中(图4b),锌离子从正极出来,然后镀在C/Cu负极上。以这种方式,作者构建了一个锌锰电池,部件上不使用锌金属负极。
 
       恒流充放电曲线(图4c)和循环测试(图4d)表明,设计的无锌负极电池可以稳定工作,且80次循环后可以实现68.2%的容量保持率。循环性和能量密度可以通过提高无负极锌锰电池中镀锌/剥离的库仑效率来解决。通过设计界面和设计新的电解质来优化负极,将显著增加库伦效率(≥99.9%),从而实现优异的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与传统标准电池配置相比,无负极设计显示出其它几个优势:(1)零过量锌允许对电池性能进行更准确和更贴近实际应用的研究,这涉及锌负极的动态行为。(2)与充电状态相比,无负极全电池在组装时的完全放电状态是一种低能量状态,这使得它们在处理时本质上更安全。(3)在组装好的无负极全电池中,自放电问题将被有效地防止。
图片
图4 无负极Zn-MnO2电池的示意图,由预镀锌MnO2负极和C/Cu负极在完全放电(a)和充电(b)状态下组装而成;无负极全电池的恒电流电位曲线(c)和循环稳定性(d);(e)无负极电池和标准电池能量密度的比较。
 
       Yunpei Zhu, Yi Cui, and Husam N. Alshareef, An Anode-Free Zn−MnO2 Battery, Nano Letters,2021.DOI:10.1021/acs.nanolett.0c04519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崔屹 H.N. Alshare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3100736
在线投稿
企业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